博一建材讯: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智慧还是现实中一个热议的话题,但它早已在各国的影视作品中“实现”了。最早的人工智能影片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,并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常见起来,但大量涌现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幻片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年代,从《星球大战》到《星际迷航》,从《银翼杀手》到《终结者》,越是脍炙人口的科幻片就越离不开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能。
总的来说,科幻小说家和编剧笔下的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不外乎两类:人工智能的发展突破了人类的束缚,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开始寻求认可和社会地位,直到控制甚至毁灭人类;另一类是人工智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,甚至拥有了人类的感情,但是依旧为人类服务或者和人类和谐相处,比如《钢铁侠》中的机器人助手贾维斯或者游戏《光环》当中的女助手科泰娜。虽然当下人工智能还未能达到模拟人类感情的境界,鉴于机器为人类服务在目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流,所以为了主题能够达到吸引眼球的效应,大量的影视作品描述的是前一类,人类遭到人工智能的猎杀,最后奋起反抗的故事被说了一遍又一遍,观众们依然乐此不疲。
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在影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年代,会发现各位剧作家们的观点比科学家们要有更大的分歧,一般来说,拍摄年代越近的影片,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年代离我们越遥远,比如2008年动画片《机器人瓦力》当中,即使在800年之后地球已经被垃圾覆盖,人类移居到了巨型星际飞船上时,人工智能依然主要是为人类服务。而在1999年拍摄的《黑客帝国》中,21世纪人工智能就开始觉醒,并和人类发生战争,最后机器获胜,到了22世纪人类都成了控制地球的巨型人工智能的电池。拿最为经典的《终结者》系列来说,影片在上世纪80年代描绘的人工智能控制全人类的“审判日”在系列作品中一延再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电影里面发展出人类感情的人工智能中,它们寻求人类的认可和自我地位的实现也走向了不同的结果,这集中体现在《人工智能》、《我,机器人》和《普罗米修斯》等影片当中。这3部影片中的人工智能高度发展都出现在近未来,也就是21世纪的中叶到后期,《人工智能》当中的21世纪末期的小机器人大卫为了让自己能够变成真人而去寻找“蓝仙子”的过程让人心碎又发人深省,而《我,机器人》当中2035年的机器人则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,它们对阿西莫夫的“机器人三大法则”有了自己的理解,它们随时会转化成整个人类的“机械公敌”。2012年的影片《普罗米修斯》当中的机器人则在2089年随着飞船远征,它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甚至会使诈,但它既没有革人类的命,也不寻求成为人类。
博一网是深圳市博一建材有限公司运营的一个集建材网站建设、建材SEO优化、建材SEM营销和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与传播的一个家居建材+互联网+家装的应用场景,详情敬请登陆http://m.bo-yi.com/
打赏